本期北斗人物|周建华 教授
晴朗的夜空中,
北斗七星自古为人类指引方向;
而今天,
在浩瀚的太空,
另一组“北斗”卫星正以毫米级精度
重塑全球导航的格局。
这背后,
有一位女性用半生时光,
将“中国北斗”从一纸蓝图推向世界之巅
——她,
是北斗二号地面运控系统总师、
北斗三号副总指挥周建华。
01 从讲台到北斗:一场跨越40年的“星缘”
1977年,作为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,周建华以优异成绩留校,成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年轻的副教授。彼时,她研究的导航理论尚停留在课本中,直到1994年,国家启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,她毅然放弃安稳的教职,投身北斗事业。这一转身,便是30余年的坚守。
1995年,周建华教授加入北京卫星导航中心。当时的北斗团队仅有被称为“十八棵青松”的18名技术骨干,经费短缺、技术空白、人才匮乏,筹建办被戏称为“稻田窝棚青蛙,白天黑夜专家”——周边是农田,设施简陋,科研人员常在蛙鸣声中通宵攻关。周建华回忆:“头20年里,我几乎没休过周末。”她和团队用“螺丝钉”般的执着,完成百余个子系统、上万台设备的研制,将北斗从“一无所有”推向“全球组网”。
02 自主创新:北斗逆袭的“生命线”
在西方技术封锁下,北斗的每一步都需“破壁”。周建华教授与团队提出“小步快走、分段跨越”的中国方案:
北斗一号
仅用两颗地球同步卫星实现区域定位,首创“双星定位”技术,响应速度全球领先。
北斗二号
突破星基增强与精密定位一体化技术,定位精度跃升至分米级。
北斗三号
全球首创星间链路技术,实现厘米级实时定位,并搭载短报文功能——用户不仅能定位,还能发送短信,这一功能在汶川地震等救灾中挽救无数生命。
“没有自主创新,就没有北斗的今天。”周建华教授说。她曾与80岁的陈芳允院士在简陋的家中讨论技术路线,老院士的一句“民族的才是世界的”成为她毕生的信念。
03 从“国之重器”到“百姓日常”
2020年7月31日,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完成,习主席宣布系统正式开通。如今,北斗已深入民生:
民生应用
智能手机100%支持北斗定位;车道级导航、无人配送车、共享单车调度均依赖北斗。
国际地位
北斗是联合国认定的四大全球导航系统之一,服务覆盖200多个国家,国际海事、搜救组织均将其列为核心系统。
周建华教授却始终谦逊:“北斗是30万科研人员共同的孩子,我只是其中一颗螺丝钉。”
04 诗与远方:一位科学家的浪漫与坚守
在同事眼中,周建华教授是“工作狂”,但她也有诗人的一面。她为北斗写下《采桑子·北斗缘》:
“四十年前结星缘,雄心少年,
痴心壮年,只为北斗指人间。”
2024年,她荣获第十五届光华工程科技奖,却将荣誉归功于团队:“使命因艰巨而光荣,生命因奋斗而精彩。”
北斗三号不是终点。
周建华教授透露,
团队正攻关下一代“导航通信融合”
与低轨增强技术,
目标是构建覆盖更深空、
更智能的“时空网络”。
“看着北斗从追赶到领跑,
就像看着孩子长大。”
她说。
这颗“中国星”,
将继续在她的守护下,
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引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