低空经济专题| 北斗+农业无人机:国家真金白银力挺,智慧农业迎来黄金十年!

2025-05-16 09:39

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磅发布,首次将“低空技术”与人工智能、大数据并列,明确提出“支持发展智慧农业,拓展人工智能、数据、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”,标志着农业无人机正式成为国家战略级“新农具”。这场农业革命,正以“新质生产力”的姿态,让中国农业加速迈向精准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的新时代。

01  千亿级赛道加速爆发

图片

 

农业无人机规模与增速

③2024年中国农业无人机市场规模突破120亿元,植保机保有量超25万架,年作业面积达26.7亿亩次。大疆、极飞等头部企业主导市场,预计2030年农业无人机市场规模占比将超工业级无人机的40%。

 

政策补贴

▷ 国家级战略支撑: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将“低空经济”纳入乡村振兴,农业农村部明确2025年农业无人机渗透率达50%。

▷ 地方补贴直击痛点:购置补贴——湖北最高补35%(4.25万机型补1.44万),江苏智能农机补贴占比超10%;作业补贴——武汉按30元/亩补贴北斗终端作业,湖南政府承担80%飞手培训费。

▷ 产业链扶持:深圳、长沙等试点获工信部单项目最高5000万元资金,推动北斗三代技术研发;一些科技企业获专项研发补贴,加速高端农机国产化。

 

03  北斗+农业无人机的应用突破

 

①植保作业

● 病虫害防治:植保无人机搭载药箱和喷洒设备,可以对农田进行精准施药,作业效率达到人工的50倍以上,农药利用率提升30%,实现“一喷多防”的效果。

● 精准施药与变量控制:结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传感器数据,无人机可以动态调整飞行高度、速度和药量,减少农药浪费并降低环境污染。

 

②农业生产辅助

● 播种与施肥:播撒无人机播种效率高达300-400亩/天,精准控制播种密度和分布,适用于小麦、油菜等作物,节约农机与人力成本;在施肥方面,无人机追肥效率为传统人工的8倍,减少对秧苗损伤,适用于水稻、小麦等大田作物。。

● 作物监测与信息管理:无人机搭载北斗、多光谱相机或传感器,实时监测土壤湿度、作物长势及病虫害,生成农田三维模型与变量作业处方图,指导精准灌溉与施肥‌。AI识别技术结合航测数据,可预测作物产量并优化种植结构‌。

 

③特殊场景应用

● 山地与复杂地形作业:无人机吊运灌溉管道、肥料等物资至山地农田,解决传统机械无法覆盖的运输难题,效率较人工提升48倍。

● 水产养殖与运输:农业无人机投饵效率达1500kg/小时,精准投放饲料,减少人工劳动强度,提升鱼虾摄食均匀度;在浙江舟山嵊泗列岛,搭载恒温活水舱的大载重无人机正颠覆传统水产运输模式,海岛至海鲜市场的运输时间从6小时压缩至40分钟,2024年已累计运输海鲜超200吨。

● 农产品运输:农业无人机运输易损水果如香蕉、枇杷,缩短采摘到包装的周转时间,保障农产品新鲜度。

 

④智慧农业延伸场景

● 应急与辅助服务:系留无人机搭载照明设备为夜间抢收提供光源,覆盖2-3亩范围,保障农机连续作业。

● 巡田与灾害监测:航测无人机快速巡查农田,识别洪涝、干旱等灾害风险,支持防灾决策。

● 生态与林业管理:无人机用于森林病虫害防治、飞播造林及天然林监测,降低人工巡护成本,提升生态保护效率。

图片

北斗+农业无人机的应用催生了“滴滴打药”等新业态。湖南茶陵县搭建“北斗+无人机数字农业平台”,农户在线下单,飞手就近接单,形成覆盖植保、测绘、物流的智慧农业网络。2024年,该平台已培训无人机操作手、电商人员等新职业农民11人,带动村集体年增收20万元,开辟了低空经济与乡村振兴融合的新路径。

 

随着工信部推动北斗规模应用试点,39个城市正加速布局“北斗+农业”生态。未来,无人机将与物联网、AI深度结合:通过北斗遥感监测土壤墒情,AI算法预测病虫害,无人机动态调整作业方案,形成“感知-决策-执行”闭环。凭借在技术与服务层面的持续深耕,我司正稳步将前沿技术与优质服务从地面拓展至天空,积极助推北斗+农业无人机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
 

 

下期预告

“北斗+物流无人机”,看北斗如何助力无人机打破物流最后一公里!

 

图片

图片